媒體聚焦






【學習強國】中國電力規劃設計70年丨潮起風勁正當時 壯大發展新動能
北國大漠,輝光日新。由中國能建規劃設計集團西北院參股投資并總承包建設的國家首批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項目——新疆哈密5萬千瓦熔鹽塔式光熱發電項目亮相央視,“超能向日葵”引來無數點贊。
南海之濱,碧波萬頃。由中國能建規劃設計集團廣東院EPC總承包建設的粵港澳大灣區重點綠色能源項目——珠海金灣海上風電場項目一鼓作氣完成全部風機基礎沉樁施工,撥開疫情陰霾跑出了“加速度”。
改革開放以來,肩負著國家能源安全使命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重任的新能源產業發展駛入了“快車道”。而作為國家電力工程服務行業的“國家隊”和“排頭兵”,中國能建規劃設計集團在一系列新能源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生動實踐中書寫著自己的作為。
厚積薄發 向技術高峰攀登
西藏,是中國高溫地熱的典型可利用區域,地熱資源占全國地熱總量的80%。然而,1970年代的中國對于地熱的利用仍是一片空白。
“那時的西藏,主要依靠少數幾個小水電站發電。一到枯水期,停電便是家常便飯。”
1975年,由中國能建規劃設計集團西南院設計的羊八井地熱電站開工建設,拉開了中國利用淺層地熱資源進行工業性發電的序幕,也開啟了中國能建規劃設計人科學探索利用新能源之路。
從無到有,西南院技術團隊扎根高寒、缺氧藏區積極求索。1982年,羊八井地熱電站兩臺機組全部投運,極大地緩解了拉薩電力短缺問題。同年,中國正式將新能源技術開發列入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
“直至今天,羊八井地熱電站依然是世界高溫地熱資源開發的一面旗幟。”地質學界對它給予了高度評價。
青藏高原往北,天山東麓,新疆哈密是中國光照時間最充裕的地區之一。一望無垠的戈壁灘上,西北院投資建設的熔鹽塔式光熱發電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進行。
哈密熔鹽塔式光熱發電項目(50MW)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開展光熱發電的設計企業,西北院從一開始就定下了通過自主創新追趕世界先進的決心。“我們深入開展了光熱發電重大關鍵技術研發、工程化應用和系統集成研發,攻破技術壁壘,以盡快掌握核心技術。”西北院副總經理王瑞軍說。
隨著亞洲首座兆瓦級塔式光熱電站、世界首個高溫熔鹽槽式光熱電站、世界首個線性菲涅爾熔鹽光熱電站等項目陸續投產,西北院探索出成熟的項目技術實施方案,中國也在集成大型太陽能熱發電站技術方面走到了世界前列。
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稟賦,是新能源技術發展的基礎。而通過創新技術手段,使新的能源形式與周圍環境更協調,則是新能源技術發展的初心。
在傳統火力發電工程中積累的設計建設經驗,奠定了中國能建規劃設計集團在新能源項目設計咨詢、系統集成和資源整合等方面的基礎。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該集團所屬各子企業共參與新能源建設工程超過2200項,總裝機容量逾7萬兆瓦,占中國新能源裝機總量的25%,為“綠色中國”建設貢獻了應有的作為。
主編參編 新能源國家標準
新能源的迅速發展,迫切需要技術標準支撐。
廣東院首先關注到海上風電場設計國家標準的空白。國際上也并無系統的相關標準可供參考。
“當時預計到2020年,全國海上風電將具備大規模發展條件,但在國家層面上仍缺少勘測設計相關技術標準,不利于產業的健康發展,這就促使我們下定決心編制一套國家標準。”廣東院副總工程師、該標準主要編寫人之一湯東升說。
從2013年7月提出編制立項申請,廣東院集結了國內8家海洋工程行業排頭兵單位,一干就是5年,在全面調研總結國內外海上風電工程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積極貫徹國家節能減排方針,提出國際先進的技術指標,完成專題報告17份,并通過了國家有關部門的審批。
2019年10月1日,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天,《海上風力發電場設計標準》正式實施,成為世界首部海上風力發電場國家標準。
“它對促進我國海上風電工程設計規范化、標準化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湯東升說。
這些年來,中國能建規劃設計集團主編、參編了包括世界首部塔式太陽能光熱電站設計標準、國內首部風力發電場設計規范在內的一批技術標準,填補了多項新能源發電技術規范的空白。
“這都將進一步增強中國在新能源發電行業的國際話語權,為‘一帶一路’新能源項目建設起到支撐和保障作用。”
規劃引領 向產業集群發展
在人類已開發利用的清潔能源里,風能是在可知范圍內對環境影響最小的綠色能源。當下,中國正朝著全球第一大海上風電市場邁進,而海洋資源稟賦優異的廣東,也正成為海上風電最具規?;l展潛力的區域。
現任廣東院風能技術中心主任周冰,是該院最早一批參與海上風電建設的專家,對規劃引領新能源產業發展有著深刻體會。
“海上風電規劃是融合了多專業技術、政策、相關訴求,并通過行業監管部門多輪滾動和互動而最終達成的行業目標,是行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我們作為政府能源決策的智庫,有責任也有能力為推動海上風電高質量發展出一份力。”
2009年,廣東院在廣東省發改委的指導下,開展了《廣東省海上風電場工程規劃》的編制工作。
與陸上風電不同,海上風電建設首先面臨著地質、水文、氣象等基礎資料匱乏等問題。“廣東海域地質情況尤為復雜,我們前期投入了大量精力在地質勘探上。”廣東首個大兆瓦級海上風電項目、湛江外羅項目經理劉晉超介紹。
在綜合協調各方訴求的基礎上,廣東院技術團隊高質量完成了廣東省近海風資源條件評估,并統一考慮了海上風電的海域使用和電網消納問題,為廣東省海上風電資源科學、有序、連片開發建設提供完備規劃和技術保障。該規劃不僅成為了國內首個獲批的省級海上風電規劃,也成為了廣東首份掌握海上風電資源“家底”的指導性文件。
不僅在海上風電領域,中國能建規劃設計集團的“智庫支持”遍及新能源各個領域。
西北院先后完成了15項國家和地方光熱產業規劃和前期咨詢項目,由該院主導規劃建設的8個項目成功入選國家首批20個光熱發電示范項目。華北、東北、湖南等院在陸上和高山風電、光伏電站規劃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和豐富實踐。山西、江蘇、新疆、浙江等院也為所在地區新能源開發規劃及消納能力研究積極作為。
精心專注 打造能源新業態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清潔能源占全部裝機比例超過40%,并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逐步成為了我國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力量,中國也成為了全球非化石能源的積極引領者。
在此過程中,中國能建規劃設計集團始終緊跟能源產業發展方向和調整步伐,發揮全生命周期服務優勢,參建的新能源精品工程遍布大江南北。
華東院設計的深圳東部環保垃圾電廠,處理總規模全國第一;東北院設計的青海玉樹離網光伏電站,是世界上最大的離網光伏電站;新疆院參建中國一次性投入最大的新能源風光互補工程;廣西院設計的國內最大生物質電廠,為促進湛江循環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針對大規模新能源發電并網運行的難題,中國能建規劃設計集團也建樹頗豐。華北院設計的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作為全球最大的集風電、光伏發電、儲能和智能輸電“四位一體”的新能源示范工程,破解了這一技術瓶頸。廣東院總承包建設的世界首個±160千伏風電接入百兆瓦級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為該項技術研究和開發提供了示范。
當新能源發展已成為共識,如何集結全社會力量,充分調動起各個環節的積極性,使產業發展的道路更加寬廣,也成為了題中應有之義。中國能建規劃設計集團一直致力于從更深層次為新能源產業健康和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面對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西南、西北等院通過自籌資金積極推進建設系列測光站的工作計劃,為光熱發電產業的全生命周期發展提供了有效支持。
廣東院倡導成立了我國首個省級海上風電大數據中心,可為產業監管、智能制造、智能運維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務。“我們希望通過與各相關方的信息共享、價值共創,促進海上風電管理模式向智能化轉變。”廣東院總工程師裴愛國指出。
新一輪新能源發展大幕已經拉開,新能源產業的快捷發展,也折射出我國能源結構優化調整的步伐。中國能建規劃設計集團扛起了央企責任,不斷走出符合企業特點的轉型升級新路徑,為構建現代能源體系作出應有貢獻。“全面推進新能源項目的‘開發性建設’,全力發揮規劃、前期論證、設計優化、技術創新、總承包建設于一體的集成競爭優勢,全面發揮技術創新支撐作用,加快研究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綜合能源服務、新能源和能源新業態業務的應用。”中國能建規劃設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滿平在2020年工作會議上強調。
責任編輯:郭志宏 張子魁
【打印】 【關閉】 |